夏日气温高升,织纹螺、河豚到了毒素最强的时节,各类野生菌也进入生长旺季。因此,时下也是食用织纹螺、河豚中毒、误采误食野生菌事件的高发期。
福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食品安全警示:广大市民务必提高夏季食品安全意识,拒绝食用织纹螺、河豚、食用野蘑菇,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虫风险的海产品,防范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会在短时间内侵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4个小时。特别是赤潮期间,织纹螺因吞食河豚卵或摄食“赤潮”中的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毒性更强。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河豚
河豚又称“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乖鱼”“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等,河豚毒素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且毒性稳定,经100摄氏度、8小时炒煮以及盐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河豚毒素中毒后,人体会出现口、唇、舌尖、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随后出现呕吐、步行困难、言语困难,进而出现血压迅速下降、呼吸困难,直至意识消失,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河豚毒素不只存在于河豚体内,在某些海洋生物中,比如云斑栉虾虎鱼、织纹螺等也可能含有这种毒素,尤其是织纹螺(俗称海丝螺、麦螺等)。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毒蘑菇、河豚毒素的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通常只能采取催吐、洗胃等去毒措施和对症治疗处理,但救治成功率不高。
华东地区常见毒蘑菇
大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菇长得极为相似,很难凭肉眼准确分辨。对于公园里、山林间的野生蘑菇,请不要采摘,更不要买卖和食用,一旦食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
有毒蘑菇200余种,其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毒蘑菇为致命鹅膏(又名白毒伞),是一种肝损害型剧毒蘑菇,正常人食用50克便可致命。这种蘑菇通体白色,很容易被市民认为是无毒蘑菇而误食。
福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诚意提醒:广大消费者千万不要被野蘑菇的美丽外表所迷惑,也不要轻信河豚无毒的传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购买并食用野蘑菇、织纹螺、河豚及其制品;各食品生产经营者,也要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自觉做到不违法加工经营野蘑菇、织纹螺、河豚(或其他替代名称)及其制品,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消费者饮食安全。
若市民在饮食过程中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就近就医,并保留可疑食物。如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