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四届人大三次
会议文件(十六)
福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年3月1日在福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福安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郑胜资
各位代表:
受市beat365官网下载_怎么无限注册365游戏账号_365bet体育35元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福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可比增长3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可比增长20.8% 。
(一)三次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农业稳步发展,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3.15亿元,增长3.3%。粮食播种面积为45.88万亩,非粮作物种植面积30.03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05万亩,迹地更新面积0.63万亩;畜牧业生产克服了禽流感的影响,肉蛋奶总产量2.66万吨,比增1.1%;水产品产量6.16万吨,产值增长了1.79%。加快培育特色农业,茶叶、水果、畜牧、水产四大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实现产值14.7亿元,增长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3.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进一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完成农村水利“六千”工程50处,农村公路水泥硬化144.5公里。
工业快速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5亿元,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97亿元,增长28.2%,占工业总产值的72.6%,支柱产业规模继续壮大。电机电器产业完成产值65亿元,比增19.5%,船舶修造业完成产值18.0亿元,比增21.6%。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参加省第三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36项,为历年来成果最好的一次,重点扶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亿元,增长10.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98亿元,比年初增加6.74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89亿元,比年初增加6.57亿元,增长19.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5亿元,下降39.7%;通信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7.1万户,移动用户达11.9万户。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全面发展,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连锁经营快速发展,新增了一批中小型超市和便民超市。
(二)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着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增长42.0 %,其中,城镇投资32.83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3.57亿元,增长12.6%。民间资本投资规模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投资比例明显上升。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4个,新建项目9个,完成投资25亿元,比上年增加2.2亿元,增长12.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8.7%。白马10万吨级船厂一期、金泰格电机二期、秦溪洋民营工业区二期标准厂房、农村公路等级路面硬化、实验小学德艺学校、南郊果蔬批发市场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大唐火电厂一期、500千伏开关站完成主体工程;潭头电站、茜洋溪水库电站、50万吨硅钢厂、过硫酸盐系列产品等新建项目实现动工建设。此外,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实现通车,温福铁路福安段开工建设。
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深化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闽东茶叶交易中心、白马港(国际)码头、铝合金锭铸造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进展。白马门港区围垦、温福铁路福安站前广场、交溪(上白石)水利枢纽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宁武高速通过初审确定往福安布线,福泰高速列入规划并进入前期工作。
项目储备与申报取得新进展。立足本市资源优势、地方特色,认真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佳、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储备行业分布合理、可选性强、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的项目200多个,重点选择申报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我省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规划相吻合的项目。全年上报国有民营企业、乡(镇)村道路、饮水、水利设施、中小学校、医院等新扩建项目78项,要求上级补助资金2.1亿元,其中上报省发改委争取国债资金、预算内补助及救灾项目57项,落实到位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
(三)对外经贸稳步推进
招商领域不断拓展。认真策划、筛选招商推介项目,参加“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6·28”宁德招商节和厦门“9·8”国际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共完成项目成果对接36项,总投资6亿元,其中已签合同、协议25项,居宁德市首位,对接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30万元。“6·28”宁德招商节共签约项目58项,其中外资项目9项,合同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内资项目49项,合同利用内资27.74亿元。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37万美元,增长10.7%。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增长28.9%。出口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加,民营企业自营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5家,有8家企业自营出口在800万美元以上,累计出口7943万元,占出口总额的42.6%,骨干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项目工作取得成效。优化中小学布局,稳妥推进农村撤点并校,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危改工程完成投资905万元,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有线电视联网工程逐步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巩固提高,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4‰。
(五)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分别增长12.3%和8.1%。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8亿元,增长14.8%。市场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36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应该清醒看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仍不相适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进度不够理想;人才缺乏,尤其是重点建设和重点项目缺少领军人物等。这些问题,应立足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支持“三农”政策措施进一步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将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预计第一产业增长3%;随着我市加快产业集聚措施的落实和一批重点项目的投产,将有力推动工业增长,预计第二产业增长 15%;随着消费环境改善和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将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预计第三产业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86亿元,增长26 .0%。今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27个,总投资10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1%。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民间投资将继续增加,这些将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财政总收入4.76亿元,增长17.0%;地方级财政收入2.69亿元,可比增长15.2%。
----外贸出口总值2.2亿美元,增长18.0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50万美元,增长10.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亿元,增长13.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950元和4200元,增长8.5%和5.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上述年度预期目标的确定,是积极稳妥的,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些。
三、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要把握好我市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落实粮食生产和安全责任,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茶叶、葡萄、畜牧和水产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高蔬菜、水蜜桃、太子参、食用菌、绿竹笋、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快穆云、晓阳、范坑、松罗等山区生态农业建设。(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术水平。(4)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项目化运作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从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以及赛岐、溪柄、穆阳等重点农产品加工示范小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5)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6)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农村沼气、人畜饮水、水利除险保安、水土流失治理等;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成农村水泥路面硬化150公里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1)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支撑点,以建设工业集中区为承载点,以聚集生产要素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继续抓好秦溪洋和赛甘工业园区工程,逐步完善湾坞半岛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溪北洋园区前期工作。(2)认真落实支持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扶持支柱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电机电器实现产值82亿元,增长17.1%;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21.7亿元,增长16.7%。(3)引导电机电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硅钢片、轴承、漆包线等上游产品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4)重视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校的对接,认真组织参加省第四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新产品开发,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5)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港口、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能源、船舶、石化等临海产业项目,进一步形成我市工业经济多元发展的格局。
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1)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吸引内外资先进物流企业投资。(2)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开拓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大白云山景区、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廉村古文化等开发力度。(3)健全和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医药、建材、果蔬等专业市场建设。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探索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扩大服务产品生产经营规模。(4)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住宅小区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建立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生成一批产业协作配套、壮大产业集群的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局面。
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27个,其中工业项目13个,安排年度投资6.53亿元;交通项目2个,安排年度投资1.05亿元;能源项目4个,安排年度投资21.9亿元;城建项目4个,安排年度投资1.88亿元;农业项目1个,安排年度投资1500万元;服务业项目3个,安排年度投资1亿元。重点建设项目中列入福建省重点在建项目5个,分别是:大唐宁德火电厂一期、白马10万吨级船厂、福宁船舶重工改扩建、巨龙电机、博瑞特电机;列入福建省预备重点项目2个,分别是:50万吨冷轧硅钢厂、三都澳10万吨级船厂。列入宁德市重点在建和重点预备项目的有11个,除列入省的7个外,其他4个分别是年产10万吨冷轧硅钢冲片项目、潭头电站2个重点在建项目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闽东茶叶交易中心2个预备重点项目。
健全重点建设保障措施。重点建设是确保今年我市投资和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一要强化目标责任,分解落实重点项目年度工作目标,按进度计划抓好目标控制,确保年度目标实现。二要加强协调服务,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建立项目问题反映、协调联动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要着力突破建设用地、拆迁补偿、施工环境等方面的难题,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积极协调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工作。
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今年重点前期项目安排25个,规划总投资1160.8亿元。继续深化宁武高速公路、福泰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福安站前广场、交溪(上白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赛江下游防洪二期工程、湾坞白马门港区围垦、溪北洋隧道、湾坞自来水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精心组织招商引资活动。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做好参加宁德“6.28”招商节、厦门“9.8”国际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建立健全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和成功率。 完善政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预算内资金引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社会资本投向进一步合理。
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及时了解国家、省对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政策取向,组织好项目的筛选、上报、跟踪、争取工作,争取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三)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各种资源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清洁节约型生产,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森林、海洋、矿产和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板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严格污染、高耗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引进、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的示范企业,发展环境良好型工业。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制定交溪(赛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巩固和发展达标成果。继续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加快赛江流域、沿海防护林体系、城乡绿化工程等项目实施,年内计划人工造林2.6万亩,进一步打造绿色福安,改善人居环境。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按照南展西拓的发展思路,构建以韩城、赛江、溪北洋三个城市组团为核心的生态型港口工业城市。全年安排城建项目32个,新建城市道路3万平方米,增加住房面积22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公顷。科学整合管理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衔接好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山海统筹、城乡联动发展。
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危改项目10个1.26万平方米,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挖掘,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帮助14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多渠道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完善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乡低保一体化进程。
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完善挂钩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巩固和提高造福工程成果。深入开展信贷扶贫,计划投放项目资金650万元,让更多农户得到小额扶贫贷款,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各位代表,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生态型港口工业城市建设做出新贡献!